编辑:青萌树| 发布时间:2020-04-02
2020年的这场疫情,让武汉乃至整个湖北成了焦点,也成了很多人躲避的源头。
无独有偶,随着疫情在全世界肆虐,对中国,对中国人的指责和歧视也不绝于耳。
如果我们反感来自外国的歧视,那就更不应该歧视自己的同胞。
病毒是敌人,武汉人不是,湖北人不是,中国人更不是。
随着湖北的解封,一个让人窒息的问题出现在眼前:疫情过后,你们还会去湖北旅游吗?
谁也不曾料到,湖北这个自古就闪耀九州的土地,一场疫情之后被嫌弃到这个地步。
华中,华夏之中。
湖北,华中之中。
江汉横贯,九省通衢,
南来北往,
都绕不开这个地方。
大湖之北,绝艳江城,
荆楚文化也独领风骚数百年。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楚国先人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出了无数令世人瞩目的灿烂楚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虎座凤架双面鼓:典型的战国时代楚式风格
荆楚文化,是周代至春秋战国时期在江汉流域兴起的一种地域文化,继承了许多商周文化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湖北是荆楚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古代的“荆楚”,其地域范围大致以今天的湖北省为主体。今天的湖北人,也常将本省称为“荆楚大地”。
从“荆”“楚”二字中,我们可以窥见古代楚人的生活之本与文化根基。从词源上看,“荆”“楚”同义,“楚”,是一种灌木的名称,也叫作“荆”。湖北地处荆山山脉,“楚”或者“荆”这种灌木,在南方江汉流域的山林中极为常见,用作薪柴,是古代人们常用的生活资源。早在商代,北方就以荆楚来称呼江汉流域的南方地区和南方部族,比如《诗经·商颂·殷武》中所说,“维女荆楚,居国南乡”。
从字源演变来看,“楚”是形声字,甲骨文中的“楚”字由“林”和“足”构成,“足”既表声又表意。“楚”的一种解释是,穿行于草莽荆丛之中。可见,“楚”字很可能本身再现了楚国先王带着楚人在山林中艰苦开辟国土的场景。
《左传》昭公十二年:“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川,以事天子。“筚路蓝缕”,也可写作“荜路蓝缕”。“筚”同“荜”,指荆条等,也泛指荆条、树枝等编织物。当年,楚先君熊绎率领楚人,在自然条件比较差的荆山垦地,经过数十年艰苦奋斗,楚国的疆土不断扩大,财富日益增多,军事力量不断增强,一跃成了江汉霸主,从而开创了楚国波澜壮阔的历史与灿烂丰富的文化。
楚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艰苦开拓的创新精神和自强不息的斗志,楚国波澜壮阔的历史,既是文化不断融合的历史,也是自强不息的历史。从春秋开始,楚国迅速强盛起来,尤其是到了楚庄王时,楚兼并了周边的许多小国,成为南方大国。
被誉为“国宝”的编钟古乐是荆楚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
楚国兼并了众多的国家,纵横跨越今天的十一个省(市),而且每征服一个地方,楚人都善于学习该地的优良文化。最出名的莫过于现如今名扬海内外的曾侯乙编钟,曾国善音律青铜制造,文化程度优于楚国,楚人征服曾国以后,迅速吸收当地文化,让楚国的文化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楚国独特的青铜铸造工艺、巧夺天工的漆器工艺、丝织刺绣工艺、八音齐全的音乐、美妙绝伦的舞蹈、义理精深的哲学、汪洋恣肆的散文、惊采绝艳的辞赋,都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中最为世人推崇的是楚辞。
楚辞被誉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运用楚地的方言声韵,叙述描绘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黄伯思在其《东观余论》中所说,“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只要提楚辞必然要说屈原,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感情奔放,想象奇特,对于其后产生的汉赋更有直接的影响。
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荆楚文化以其特有的风貌,泽被后世。荆楚文化的气质与中原文化形成互补。文化学者于丹曾这样对比二者:中原文化是尚礼的、现实的,强调对规则的服从,讲究以节制为美,敬鬼神而远之;而楚文化是乐生的、浪漫的,灵魂可以上天入地,汪洋恣肆。楚文化有着开放融合的气质,荆楚部族在与北方商王朝的交流中也吸收了先进的商文化,为自身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融汇了中原文化和南方文化,不仅丰富了楚文化自身,也为楚文化滋养后世奠定了基础。
炎帝神农文化,秦汉三国文化,清江巴土文化,名山古寺文化,长江三峡文化,武汉地方文化,近现代革命文化……也都是荆楚大地极其宝贵的精神文化资源。
楚人的先祖是火神祝融,浴火而生,化为神鸟凤凰,飞登九天,点亮了荆楚大地的历史。
物华与天宝竞辉,地灵与人杰争艳。千年来斗转星移,古老辉煌的荆楚文化,曾经在这片土地上鲜活地蔓延,不断地咏叹流传,这份文化精神里独有的个性和气魄,在每一个武汉人,每一个湖北人的骨血里流淌着,不曾断绝。
湖北充满冲突,却极具包容,这里生活的人也许有时候吵吵嚷嚷,却又大义凛然。既有有侠性,又有烟火气。每个人都是活的文化载体,楚人的血脉一直在此地流淌,不曾断绝。
封一座城
锁一个省
救一国人
荆楚春至
当武汉这座城市重新按下播放键
当湖北人开始奔向五湖四海
他们曾经,含泪坚守
也请你们,温柔相待
部分文字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